他们是中徳项目中第一批来到德国的学生。 在8月份,我们与在奥登堡工作的学生们第一次见面,并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,这里我们截取了一些他们的回答。 两年后的他们德语水平都有所提高,所以我们能很方便的通过德语交流。
奥登堡市的首批四位学生
万事开头难
对于他们到达德国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, 他们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最大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德语,虽然在中国的时候学习过德语,但是在这里一切都截然不同,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压力,如陌生的文化,以及不时思乡之情的侵袭。 不过我们也从项目中收到很好的反馈,他们表示很庆幸参与并从这个项目中获益匪浅。
在凯尔布吕克养老院工作期间进行“十分钟激活学习法”
德国的课堂
对于他们来说,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理论和实践部分的相互转化,中国的教育一直是理论占主导,而德国双元制教育培养的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。 例如:在进行一个月的理论课程后,在工作单位进行一个月的实际工作。由此达成理论到实践的应用。 学生需要习惯的另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教与学的方法。他们较为习惯中国的正面教学法。而在德国教学方法却是截然不同,老师授课之外,学生仍有很多工作要做,学习小组之 间会进行讨论交流。在德国,口头上的参与尤其重要。 尤为注意到的是。在德国,学习教材通过教师手稿分给学生,而在中国每一科目都有书籍。
在学校
关于学校学生们的反馈不尽相同。学生们首先表示,老师总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。 与同学之间他们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。但在他们的印象中,由于依然存在的语言问题,以及课堂上复杂学习任务的复杂性,使学生们仍难以应对小组式学习。
工作机构
根据学生介绍,工作情况较为辛苦,因为时常缺少护理人员,因此学生经常难以开口拒绝而需要加班工作。我们在得知这个情况后,通过护理部负责人的帮助,问题已妥善得到解决。 一般来说,学生通过护理区负责人和护理工作人员交谈后,往往会为问题找到解决办法。
工作对话
与老人们
学生们认为和老人们之间相处很融洽,虽然有时也有例外,但总体的反馈是积极地。麻烦之处是往往有一些老人来自移民国家,几乎不会德语,很难沟通。
准备晚餐
积极与负面的
当被问及工作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有哪些时,他们回答,在工作中有善解人意的同 事也有不那么好相处的同事,老员工的离职,与新员工的磨合,还有一些老资历的同事经常试图延长休息时间,脱离岗位,学生对此表达了不满。 至于学生满意的部分则是与老人们的相处非常融洽,而且工时明确。比如14点该下班,准点下班即可。
生活在德国
他们对德国的印象也是各不相同。他们发现这个国家与其不同的文化相映成趣。他们之中有人考虑毕业之后会继续留在德国。他们时常旅行,从而探索那些尚未涉足之地,拾捡全新的德国印象。此外,他们也提及了生活氛围差异,中国更加“生活”,德国则更加安静祥和。但中国终归是故乡,难免偶有乡愁。